职工学堂持续助力职工群众“聚能充电”“成长成才”

发布时间:2024-05-14

职工学堂持续助力职工群众“聚能充电”“成长成才”

集美工业学校的办学历史源于陈嘉庚先生于1920年创办的集美学校商科,学校以嘉庚精神为引领,坚持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主动对接行业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积极开展旨在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的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促进社会稳定民生祥和的博雅生活培训、服务社会经济转型的再就业上岗培训等。厦门市职工学堂集美工业学校办学点融合非遗传承和技能培训,建立培训评估、多元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三机制。我校职工学堂办学点在今年3月份至10月份期间,共开设26个项目课程,共728课时,实际参加培训人数393人,培训人次2151人。

一、项目开展组织管理

(一)培训项目开展

各培训项目工作规范有效的开展,从开课申请—开课—课后材料收集—学员反馈-总结-培训台账整理,都严格按照厦门市总工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厦门市职工学堂教育培训工作暂行管理办法》《厦门市职工学堂培训经费使用办法》的通知要求。我校今年培训任务目标“625课时”完成情况,已按时超量完成今年培训任务。

(二)培训资源项目库建设

为保障职工学堂培训质量,我校从2019年5月开始筹建培训资源项目库,截止到目前,培训资源项目库共征集到56个项目课程。

二、提供全面的技能培训和实践机会

我校注重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劳动者的技能提升和社会经济转型。通过与行业企业和社会的紧密对接,突出我校工科特色,将厦门市职工请进来培训,结合我校丰富的师资和实训设备,学校开设CAD、制冷空调、无人机、现代调香等技能课程,提供全面的技能培训和实践机会,帮助学员掌握实用技能和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每期项目发布后,网上报名反响热烈,各培训名额在发布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一扫而空,其中部分项目更是在短短一分钟内被抢光。

  

三、非遗传承与技能培训两融合

我校办学点开展非遗传承培训,旨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剪纸、传统香道、珠绣、陶艺、缠花、手工等技能传承,学员可以了解传统技艺的历史渊源、特点和意义,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文化初心,培育文化自信,凝聚文化力量,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职业生活中。非遗项目培训既保护非遗文化遗产,又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


四、创新送教 送培训进机关、进社区,文化共传承

我校依托技能培训开展送教进企业机关、社区,今年我校咖啡课程在厦门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和集美区杏林街道宁宝社区开课,服务我市机关、社区职工终身学习。

 

五、学员培训后评价反馈

根据职工学堂学员填写的讲师教学评价表反馈情况,学员对授课讲师的专业能力和师德师风评价很好,表示培训后获益良多,非常感谢厦门市职工学堂这个平台。

                                                                                                                     

                                                                                                                       

                                                                                                        

六、下一步工作部署

我校职工学堂的项目开办以来每期培训课程结束后都认真总结,优化培训内容提升培训质量。受到学员的广泛好评,也收到学员对开设培训项目的建议与期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下一步工作部署主要有以下这几方面:

1.继续征集校内培训资源项目库,丰富培训项目; 

2.整理学员反馈,调整开课项目,整合出优质课程,做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培训品牌;

4.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将培训送进乡村,为乡村振兴服务;

5.优化远程教学一体化管理平台相关功能,更好的服务学员终身学习;

6.建设线上优质课程;

7.继续推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模式;

8.同周边职工学堂在项目开展形式等方面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