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非遗双驱动:集美工业学校职工学堂赋能职教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5-16

技能+非遗双驱动:集美工业学校职工学堂赋能职教高质量发展

集美工业学校的办学历史源于陈嘉庚先生于1920年创办的集美学校商科,学校以嘉庚精神为引领,坚持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主动对接行业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积极开展旨在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的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促进社会稳定民生祥和的博雅生活培训、服务社会经济转型的再就业上岗培训等。厦门市职工学堂集美工业学校办学点融合非遗传承和技能培训,建立培训评估、多元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三机制。我校职工学堂办学点在2024年3月份至11月份期间,共开设36个项目课程,共780课时,实际参加培训人数490人,培训人次2406人。

一、项目开展组织管理

(一)培训项目开展

各培训项目工作规范有效的开展,从开课申请—开课—课后材料收集—学员反馈-总结-培训台账整理,都严格按照厦门市总工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厦门市职工学堂教育培训工作暂行管理办法》《厦门市职工学堂培训经费使用办法》的通知要求。

我校今年培训任务目标“630课时”完成情况,本年度共完成780课时,超量完成今年培训任务。

(二)培训资源项目库建设

为保障职工学堂培训质量,我校从2019年5月开始筹建培训资源项目库,截止到目前,培训资源项目库共征集到61个项目课程。

二、强化工科技能培训,实现年度新突破

我校在职业技能培训领域持续深化,特别是在工科技能培训方面,今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与往年相比,我们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以满足劳动者技能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今年,我校特别强化了工科课程的开设,包括电梯维修保养技能提升、CAD制图基础培训、制冷与空调技术培训、UG建模与数控加工、3D打印与逆向设计、无人机操控与维护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覆盖了广泛的技术领域,也体现了我校对工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覆盖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确保学员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与往年相比,今年每期项目发布后,网上报名反响更为热烈,各培训名额在发布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即被一抢而空,部分项目更是在短短一分钟内达到了报名上限,这一现象充分展现了我校培训项目的强大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也标志着我校在工科技能培训领域取得了新的飞跃。     

三、非遗传承与技能培训两融合

我校办学点开展非遗传承培训,旨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非遗传承,学员可以了解传统技艺的历史渊源、特点和意义,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职业生活中。

 

四、创新送教模式

(一)融合多家单位需求集中培训

基于我校职工学堂教学点非遗项目的热门性,多家单位提出要我校送培训上门,为此我校改革送教模式,成功举办了“厦门市女工干部非遗技艺体验与培训”活动,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体验,旨在提升女工干部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送教模式也从单一一次送教改为一次多家集中培训模式,同时满足多单位需求

在活动中,全市80余名女工干部亲身体验了漆线雕、惠安传统技艺,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她们认识到职业教育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也激发了她们投身教育事业、服务社会的热情与信心。

(二)送培训进社区

我校依托技能培训开展送教进社区,今年上半年《缠花》课程项目,在神山社区开课。

  

(三)送培训进企业

2024年11月13日,我校职工学堂教学点将非遗文化带入企业,举办了一场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活动在企业行政酒廊举行,现场文化氛围浓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陈建兵老师、珠绣项目鞠海玲老师和剪纸项目魏秀敏老师分别展示了传统香制作、珠绣和剪纸技艺,让员工们近距离体验和学习传统技艺,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交融,感受到了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活力与魅力。员工们表示,这样的活动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并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继续学习和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

    

五、学员培训后评价反馈

根据职工学堂学员填写的讲师教学评价表反馈情况,学员对授课讲师的专业能力和师德师风评价很好;对培训课程满意度高,表示培训后获益良多,非常感谢厦门市职工学堂这个平台。

六、下一步工作部署

我校职工学堂的项目开办以来每期培训课程结束后都认真总结,优化培训内容提升培训质量。受到学员的广泛好评,也收到学员对开设培训项目的建议与期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下一步工作部署主要有以下这几方面:

1.继续征集校内培训资源项目库,丰富培训项目; 

2.整理学员反馈,调整开课项目,整合出优质课程,做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培训品牌;

4.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将培训送进乡村,为乡村振兴服务;

5.优化远程教学一体化管理平台相关功能,更好的服务学员终身学习;

6.建设线上优质课程;

7.继续推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模式;

8.同周边职工学堂在项目开展形式等方面多交流。